大學時期的我們,在一個充滿活力、對未來抱有憧憬,卻也同時迷茫不定的時期。有些事情,如果在這時候知道,或許就能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理想。
這篇文章集結了10件我想送給大學生的態度與習慣,如果想持續進步、讓自己變得更好,就一起看下去吧!
Table of Contents
1. 勇於嘗試,不畫地自限
你喜歡嘗試新事物嗎?
聽過很多人不敢嘗試新事物的原因都是:「這件事情我沒做過」、「我不確定這樣好不好欸」、「做這件事情有點風險…我還是乖乖照原本的好了」
然而,如果你做每件事情都顧慮太多導致不敢行動,那你可能會錯失很多好機會:有可能是讓你發掘自己的專長、讓你認識厲害的人、甚至是增強能力大好機會。
年輕的我們最珍貴的資產,就是擁有「嘗試並犯錯」的機會。很多事情你不做,永遠不知道結果會如何。即使最後結果不如預期了,卻也因為你還保有「學生、年輕人」的身分,讓你的失敗成本不會那麼巨大。
【延伸閱讀:什麼是MVP?將“最小可行性概念”用在生活中,避免拖延、不敢嘗試新事物】
2. 如果你很迷茫,參與課外活動是了解自己的最佳方法
我必須說,參加課外活動絕對是迷茫的你最應該要做的事。課外活動,指的是實習、社團、系內外活動、打工…等等。
為什麼這麼說?就拿我從會計系畢業到擔任科技業產品經理的故事來舉例吧:
我是會計系的學生,但我一直不是很確定自己到底適不適合走會計這條路,在大學期間我很迷惘,不知道自己未來到底會做甚麼。於是,我先去會計事務所實習,想先了解未來可能的工作模樣。
在這過程中,我發現我無法一整天盯著電腦只看報表數字,這樣的工作讓我很抓狂…於是一個月後,我直接刪除了畢業後進事務所的選項。
接著,我去參與了很多不同領域的事情,包括去新創公司做行銷實習、參加設計思考的社團等等。也因為接觸了設計思考,讓我開始想走UX、使用者體驗等領域。
但在嘗試過使用者研究的約聘工作後,我又發現除了前期的研究,我更偏好帶領團隊去實際執行專案並做出成果。因此我又做了app公司的PM實習,在這過程中我做的很快樂、也很得心應手。而這次的經驗最終讓我確定自己的興趣,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成為了產品經理。
……
從上面的故事可以發現,(1)我不斷嘗試不同工作來了解自己的興趣,並且(2)在課外活動中培養了成為產品經理的能力。因此最終找到了未來的方向,並且順利地在第一份工作就能成為PM。
能在大學時就清楚未來方向的人絕對是少數,因此很建議大家「做中學」,嘗試不同性質的課外活動,多了解自己可能有興趣的領域,從過程中探索甚麼工作是自己喜歡的、是最適合自己的。
實際去做比起在腦袋裡想,對我來說是更有效釐清自己的方法。
3.多參加講座,尋找外在刺激
除了平時的課業以及課外活動,我很喜歡透過「講座」來刺激自己的想法。任何你有興趣的演講都可以去聽,這不僅會讓你的視野更廣,也能為你的生活增添刺激,探索更多可能性。
有些朋友會問我:我每個禮拜晚上都會去參加不少講座或活動,到底都是去哪裡找到這些資訊的?
首先第一個:在google上打關鍵字,例如”行銷”、”講座”、”營隊”…等等,你會發現很多你不知道的組織與活動。
另外,你也可以去accupass、Blink、以及臉書上的”活動”探索最近會舉辦的活動,有不少有趣的活動都是透過這些平台的呢!
最後推薦一個會定期舉辦免費演講的組織:workface。workface的講座通常是由業界的講師來談不同產業別的內容,而且幾乎每周都會有(最近疫情可能有些變動),有空的話很推薦大家去,提早感受業界的氛圍!
4.你不主動,沒人會幫你
大學不像高中,不會有人指派功課給你,也不會有班導在你身旁叮嚀你要做甚麼事情。
所有你想要做的事情,都必須自己主動去找、主動去申請。就像上面提到多去聽演講,你要花時間自己去找資料,而不是被動地等待別人告訴你可以去哪個活動。
讓自己成為揪人去聽講座的人,過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,當別人有甚麼有趣實用的活動,也會找你一起去!
5.多去圖書館借書
圖書館是個有很多資源與知識的地方,可惜很多人除了期中期末考試時去圖書館K書之外,平常並不會去借書來看。
然而,圖書館絕對是個資源豐富的地方,只要任何你有興趣的東西、想學的東西,都可以去圖書館找找類似的書籍。或者,只是單純想要看看小說散文也可以發現很多驚喜。
看書除了是增加自己的知識,保有看書的習慣也會讓你個人更有魅力和氣質,在某些社交場合也能讓你更有話題可以聊!
6.練習溝通與表達
上了大學甚至出了社會,你會發現「表達自我意見」的機會變多了:課堂上報告的時候、小組討論的時候、社團中發表言論的時候,都是表達自己的時機。
當你參與了越多的活動,你會發現能夠清楚表達自己想法這件事情很重要。想像一群人在商業競賽的小組中討論,如果你的想法沒辦法清楚地讓別人明白、上台報告時也無法展現自己的魅力與說服力,那你可能就會發現之後你就不會是別人想找的隊友。
想要能清楚表達意見,是平時就要訓練的,建議大家可以去圖書館找有關「邏輯表達能力」的書,並在日常討論時多多訓練自己,相信試過幾次你也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。
而如果你是上台容易因為緊張導致無法清楚表達的話,我之前有寫了兩篇關於「如何克服上台/面試緊張」的文章,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看看👉實用技巧:克服緊張
【延伸閱讀:增加溝通能力技巧】
7.學會與自己獨處
20歲,是個自己可以掌控人生、脫離外界束縛的蛻變期,這時候的你會開始對自己的人生負起更大的責任。相對的,你也不再是那個遇到問題時能往父母師長懷裡鑽的小孩。因此,訓練自己獨立的性格就很重要。
如果今天有場校外的演講感覺很棒,你會自己去嗎?如果沒有朋友陪的話,你就不願意去了嗎?如果你很想去台東玩,朋友剛好都沒空,你會自己去嗎?還是就放棄這次的旅行呢?
如果你會因為害怕孤獨而放棄自己有興趣的事物,那你要訓練的或許就是好好和自己對話,學會與自己做伴,而不是去哪裡永遠都是成群結隊。
獨自一個人並不代表孤單,每個人都走在自己的路上,不要太依賴身旁朋友的陪伴,與自己做伴也能感覺到美好。
想要訓練自己獨立,有個好方法就是來場一個人的旅行,到外縣市兩天一夜,或是來個兩個禮拜的打工換宿。體驗過後相信你也會愛上獨自旅行的樂趣。(你以為自己出遊就沒人可以講話嗎?錯了,自己到外面探索才更有機會與當地人產生連結與對話!)
8.多和不同背景的人聊天
到了大學與職場,你會發現團體的組成更多元,每個人的經歷也都更特別!
這時要做的事,就是放開心胸好好和不同背景的人聊天,了解在他們的領域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,觀察不同專業的人有怎樣的思考與對話方式。
更重要的是,這是學習與他人相處、並且懂的尊重別人的好機會。思考模式不一樣也意味著意見不同的可能,當想法不同時要怎麼繼續與對方溝通,絕對是20歲的你要學會的事。
多和不同背景的人聊天,放開自己看世界的角度,才能讓自己的世界觀變得更豐富。
9.有行動力才有競爭力
以上說了這麼多,但最重要的還是一件事:動手去做!
很多人都是想了很多,但遲遲沒有行動。你想要嘗試學習新的領域,但每每下課後就繼續追劇,從不拿起課外讀物,從不上網主動找資源,那你的生活還是一樣。
當你羨慕別人經歷很豐富,有很多實習、商業競賽經歷,那你最缺少的或許就是行動力。你想要成為那樣的人,但你遲遲因為不想踏出舒適圈而不行動。
一開始你和別人的差距,也許就只差在「跨出第一步」;但幾年後你和別人的差距,就會是追也追不上的距離了。
【如果你因為想太多而遲遲不敢行動的話,推薦你看看「五秒法則」,或是到Ted上找五秒法則的影片】
10.不要只是做,做完後要想
上面說不要只是想,更要行動,而最後要說的是:不要只是做,更要去想!
這邊說的想,指的是你真的做了某件事之後,要去思考你從中學到甚麼、有哪裡可以做更好、這件事情是否幫助你達成了甚麼目標…等等,而不要只是「做完就沒了」。
如果參加完一個活動但卻沒有思考他對你的意義,那麼做了等於沒做,因為你之後也無法從這段經驗中成為更好的人。如果你在人格測驗中發現自己的「慎思性、思考性」偏少,那在每次活動結束後,你就要更刻意的去練習自我檢視。
____________________
總結來說,在你的20歲,你要帶著行動力去完成腦袋中的想法、勇於嘗試與接受新事物,並且在做完以後要有能力自我檢視、自我思考,相信時間久了,你也能累積屬於自己的經歷,並且成為更加認識自己的人!
👏最後,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有點幫助的話,歡迎按讚或分享!
你的一個讚,是我最大的鼓勵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