質化訪談的使用時機與事前準備

訪談 ,聽起來很簡單,畢竟誰不會問問題?!

但實際做了以後會發現,要做一場好的訪談並從中獲得有價值的資訊,需要下一番功夫準備問題,更需要臨場的即時反應以及經驗的累積!所以接下來會分享我之前在做使用者訪談時的技巧整理。

interviewer and interviewee
訪問者、受訪者與紀錄

訪談的文章可以分成四大部分,分成上、下兩篇文章來整理。
第二篇【深度訪談技巧&必備知識大公開!】在此👈






一、訪談 的使用時機

要做市場調查或使用者分析,可以分為質化與量化兩種方式,而訪談就是一種質化的研究。量化資料包含比較多的數據做參考,能幫助分析廣泛的趨勢,而質化資料專注研究較小數目的人,能了解更深層的動機與原因

那麼,應該要先做質化訪談,還是先做量化分析呢?

雖目前商業以量化研究資料佔大多數,但兩種方法都做能更全面了解市場趨勢與行為原因。而根據狀況會採用不同的優先順序,以下會分析不同順序的適用情況:

1. 先質化,再量化:直接從使用者角度發現機會點

做質化訪談的重要目的,第一個是要深入了解使用者遇到的問題,另一個是了解他們做某行為、決策的動機。所以先質化,再量化的概念是:先探索使用者需求、並提出假設;再以量化方式驗證是否真有此問題或需求。

什麼情況會先訪問使用者,再做大量數據搜集?

比方說:規劃行銷活動「增加年輕族群使用line pay之頻率」,可以先了解TA進入line pay的障礙與需求、使用/不使用的原因,以及他們的看待品牌或行動支付的價值觀,再根據訪談的資料來發想第一步提案。而發展完提案以後,就利用量化問卷來驗證提案是否吸引TA,最後再根據量化資料修正提案。

這樣做的好處,是能深入了解TA的價值觀、洞見、喜好、使用體驗來檢視檢視每個環節,根據TA的特質與興趣直接做行銷提案。不過缺點可能是,這樣的過程比較費時費工。

2. 先量化,再質化:快速鎖定問題,再深入了解原因

我在商業中實際碰過的案例,比較多都是這個順序。原因是透過大量使用者的意見回饋,能快速找出問題所在,再鎖定這些問題去做訪談,深入詢問原因及動機。

比方說:要研究某一產品功能的使用情況,先以大量問卷搜集數據後,根據數據顯示最不滿意的地方,再透過訪談來了解哪裡用的不順、有什麼和使用者的期待不同的地方,最後提出改善建議。

因此,先做量化最大的優點應是「快速」:它能夠快速找出普遍使用者遇到的問題,讓企業能夠明瞭的去選擇某個點下手,節省定義問題的時間。但缺點是使用者在整個體驗中其他環節的感受、想法可能無法被顧及到。

小結

所以,到底要先做質化還是先作量化,還是只做其中一個?這沒有一個標準答案,就看今天組織更注重的是快速鎖定問題、還是從使用者經驗出發尋找問題?也看不同性質的專案,以怎樣的方式進行能得到最有用的回饋。沒有絕對的研究法則,只有最適合的研究方法。

二、質化訪談,事前要做什麼準備?

回到訪談,簡單的訪談在街頭就可以進行,不過這邊講的是,要深入探索使用者需求時要做的訪談,有哪些前置作業要準備呢?

1. 事前招募

為了確保訪談的對象都能是鎖定的目標族群,所以事前釐清TA的特質,並找對人很重要,避免糊了時間卻發現他的經歷都不是我們想了解的(不過有時找到其他族群也能獲得意料之外的回饋,看運氣)。

2. 空間場域

最理想的「脈絡訪查」是在受訪者經驗發生的那個場域直接進行,能得到當下最真實的感受與想法。不過,脈絡訪查的成本很高,也不一定有必要執行。所以,通常會找不受人打擾的空間進行訪談。

而訪談也不是只有人到就好,還有一些道具要準備,例如:

  • 訪綱(需事前擬定)
  • 電腦/筆記本和筆(訪問者記錄逐字稿、訪談資料用)
  • 錄音/錄影設備(避免當下沒有記到東西)
  • 相機(紀錄訪談照片,錄音和照相都記得先詢問受訪者)
  • 讓受訪者使用的紙張、便利貼或工具(非必要,不過有些時候可能會需要他們畫畫/塗寫,更能清楚表達)

3. 時間排程

訪談時間可長可短,不過我平均是花1個小時才能問到更深入的問題,且很有可能會超過原本預期時間。所以如果找了很多受訪者,記得不要塞得太緊,再加上訪談結束後可能會有需要調整的地方,有多餘的時間才能優化訪綱內容。

4. 訪談的角色

我的經驗是,比較深入的訪問很難一個人完整執行,因為訪問的那個人要理解內容、針對內容繼續挖深、還要同時做筆記,會非常疲累。所以通常都是有主問+輔問兼紀錄(或紀錄者再多一個人),而輔問的角色像是突破盲點的那個人。

更多訪談時的實用小技巧,可以參考這篇文章:【深度訪談技巧&必備知識大公開!】

👏最後,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有點幫助的話,歡迎按讚或分享!
你的一個讚,是我最大的鼓勵:)

Comments

No comments yet. Why don’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